教宗若望保祿一世論及主業團創辦人施禮華

以下是當年威尼斯(意大利)總主教路之安尼樞機(Cardinal Albino Luciani,日後的教宗若望保祿一世)所寫的一篇文章,並於1978年7月25日刊登在該城市的 Il Gazzettino 報上。路之安尼樞機親筆描述主業團的創辦人聖施禮華。

在平凡生活中尋覓天主

1941年,結婚數年的 Victor G. Hoz 從他的靈修導師口中聽到這個邀請:「天主召叫你踏上默觀的道路。」他頓時啞口無言。他一直以來總認為:只有少數、具有特恩的修士們才能當「默觀者」,對一般教友而言這是遙不可及的理想。這位三個孩子的爸爸寫道:「為養家糊口,我得日以繼夜地在職場打拼。因此,過於崇高的靈修理想,實在不敢奢求。」

這位獨樹一格、大膽挑戰已婚人士攀登聖德高峯的神父究竟是何方神聖?他就是三年前在羅馬逝世,享壽73歲的施禮華神父。或許大家比較認識的,是他主業團創辦人的身份。主業團團員遍及全球各地,且受到國際媒體大幅報導,遺憾的是他們的報導偏頗不實。

主業團團員是誰?他們究竟在做些什麼?施禮華在1967年這樣答覆:

「 我們是一小群的神父,(未晉鐸前)曾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工作許多年。另外,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眾多的教區神父及男女信友,他們依靠職業工作來維持生計。大多數平信徒團員已結婚成家,但有不少是獨身的。他們與同胞分擔合作,使現世的社會變得更合乎人性、更公義。他們負起個人的責任,與同胞肩併肩工作,一起在每日的奮鬥中經歷成敗得失。他們努力履行義務,行使社會和公民權利。這一切都來得如此自然,正如其他盡職的基督徒一樣,從不自視與眾不同。他們與無數的同伴共融一起,同時嘗試透過日常最普通平凡的事物,找出天主光輝的火焰。」

簡而言之,施禮華所謂「最普通平凡的事物」是由我們的日常工作編織而成;「天主光輝的火焰」則是信徒務必堅持的超性生活。施禮華蒙席的教導瀰漫着福音常新的氣息:

「天主不僅要求我們成義,他更願意我們徹底地成聖,不透過出奇的行爲,而基於日常繁瑣事物,關鍵在於以非凡的心態實踐它們。在街上、辦公室、工廠裏⋯⋯我們可以就地成聖,只要我們認真為愛天主欣然地工作,不視平凡工作為『每日的悲劇』,而接納它為『每天的笑容』。」

一個在俗的靈修

早在三百多年前,聖方濟沙雷氏已提出類似的主張。話說有位滿腔熱忱的證道者,從講臺上公開譴責沙雷氏的著作,原因是沙雷氏曾在文章裏倡導,(異性 )共舞在某些情況下是可接受的,同時聖人也毫無畏懼地命名他著作中的一整章為《婚床的尊嚴》。盡管聖方濟更早提倡普世成聖的偉大理想,施禮華蒙席的訓導比聖方濟的更加廣泛、更加深遠:聖方濟是從修會靈修的叢林中開拓一條「平信徒可取的成聖之道」;施禮華則是主張一整套嶄新的「平信徒靈修」。聖方濟改革修會靈修並把它套用在平信徒身上,施禮華的訓導更加徹底:他毫無畏懼地教導信友「物化」他們的信仰生活,亦挑戰平信徒聖化平凡生活裏瑣碎的事物,即便是體力勞動也可轉化爲祈禱與聖德。

傳說中的孟喬森男爵( Baron Munchausen) )曾描述一隻奇特的野兔。這隻怪獸有八條腿--腹部和背部各有四隻腿--當它被獵犬追逐逃亡時,若他腹部四條腿累了,他可翻過來利用精力十足的另外四條腿。對主業團創辦人而言,過着雙重生活的基督徒就彷彿是這隻八足怪獸:一面是追隨天主的祈禱生活;另一面卻是當事人獨有的專業、社交及家庭生活。施禮華對這樣的信仰生活方式很不以為然!他強調每個人只有一個生命,而真正的德行該徹底滲透其生命,這就是他所謂的「物資化的靈修」。

有必要培養的「良性的反神職主義」

施禮華蒙席提倡平信徒有必要培養「良性的反神職主義」。從角色及方法來看,平信徒不該模仿神職人員及修會會士,反之亦然。我認為其態度是施禮華從父母身上學習來的,尤其是他爸爸,一位風度翩翩的正人君子、忠心誠摯的基督徒、勤勞、與太太非常恩愛。他兒子寫道:「爸爸在我記憶中總是寬容溫和。我的聖召要歸功於他⋯⋯因爲他的關係,我是『大家長式』的。」

再者,施禮華的博士論文也構成他「良性的反神職主義」的第二個來源。施禮華的法學博士論文關乎西班牙不爾哥斯(Burgos)的拉斯烏埃爾加斯修道院(Monasterio de las Huelgas)女院長的管轄權。有趣的是,在中世紀,這地方的熙篤會修道院院長竟然是位女士,她幾乎擁有主教的權柄:她是修院及附屬醫院的上司,同時也是管轄區內鄉村、女校與教堂的正權管理者。按照施禮華的說法,擁有諸多職權的女院長好似另一隻「怪獸」,如此超負荷的工作量怎麼能提升成為「天主的工作」呢?

施禮華或許會問道:馬虎草率的工作,怎麼堪稱「天主的工作」?若一位砌磚工人、建築師、醫師或老師,不奮力成為一位優秀的砌磚工人、優秀的建築師、優秀的醫師或優秀的老師,他如何修德成聖?

本著同一精神,吉爾松(Gilson)在1949年寫道:「衆人都認為是信仰興建雄偉的中世紀大教堂。我同意。但幾何學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對施禮華而言,「信仰」與「幾何學」象徵著「信德」與「優良工作表現」,兩者彷彿成聖的雙翼,缺一不可。

施禮華最大的成就:主業團

聖方濟沙雷氏以書面將他的理念公諸於世,施禮華蒙席亦然。施禮華慣常隨身攜帶筆記簿,準備好隨時捕抓突如其来的靈感與頓悟。積沙成塔,今天施禮華的靈修著作頗受歡迎。除寫作外,施禮華奮力不懈地落實他偉大的屬靈工程:建立主業團。西班牙諺語說:「給一位亞拉岡(Aragon)人一根釘子,若必要,他甚至會用頭把釘子敲進去。」

施禮華直言:「我是亞拉岡人。我非常頑固。」

他分秒必爭。在西班牙內戰前後,他須兼顧授課、煮飯、拖地、鋪床和看護病人。他這樣回顧早期創立主業團的日子:「那是我很自豪的一段回憶:當年我花好多時間聆聽馬德里貧民窟孩子們的告解。他們流著鼻涕跑向我,我需先擦乾淨他們的鼻子;再開始潔淨他們的靈魂。」

這番話透露出他是有認真活出「每日之微笑」的。他日記裏記載:「我有一陣子每天拖着疲憊不堪的身子上床,早晨起床更是昏昏沉沉的。我會這樣安慰自己:『施禮華,晚餐前你還可以小睡片刻。』出門上街之後,展開繁忙的一天,我會自言自語說:『施禮華,你又被我騙了。』」

無疑的,施禮華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創辦並領導主業團。團體名稱的由來純屬巧合,某個友人向他說道:「我們勢必付諸實現,這是天主的事業。」施禮華瞬間聯想到:「這是恰當不過的名字!這不是我的事業,而是天主的,即 Opus Dei 。」

施禮華親眼看到其事業擴展到五洲三洋,他也到世界各地作牧靈拜訪,推動新使徒工作項目,並在大型聚會中給成千上萬的信徒講解教理。無論從主業團的發展、團員的數目或是質量而言,難免引起陰謀論者揣測:團員們有爭權奪利的企圖,或有不爲人知的規範把他們緊緊地綑綁在一起。然而,現實與猜忌正是相反:團員們共有的是成聖的願望,尊敬個人自由並彼此關懷、勉勵行善。

施禮華曾向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直言道:「教宗,我們是大公的,但我們的大公主義不是向你學習的。」

教宗若望二十三心知肚明地笑著,他清楚地知道,自1950年起,教宗庇護十二世已授權主業團接納新教徒與非基督徒爲主業團的協助人。

學生時代的施禮華常常抽煙,在他踏入大修院那天,他毅然決然地要把這習慣除掉,當下把煙斗和煙草送給看門的先生。主業團頭三位神父們晉鐸的大日子,他囑咐:「我不抽煙;你們中也沒人抽煙。歐華路,你要開始抽煙,因爲我不願意任何吸煙者在主業團裏感到不自在。」

偶爾傳出某位團員出任社會上某個重要職位的消息。然而,對施禮華而言,團員們是以有責任感的自由做一切專業決定,他們的成敗得失純屬個人,與主業團毫無關係。比方說,1957年一位團員被任命為西班牙內閣部長,一位重要人物為此恭賀施禮華,沒想到得來的卻是蒙席唐突的答覆:「他是部長或是清道夫,與我何干?我關心的是他透過工作,力求成聖。」

這句話是施禮華最真實的寫照,也是主業團精神的縮影。每個人須聖化自己的工作,部長也不例外。關鍵在於他是否奮力不懈地追求聖德,其餘的毫不重要。

威尼斯(意大利)總主教路之安尼樞機 // Il Gazzettino (Ven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