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是愛》

聖座記者招待會介紹教宗本篤十六世第一道通諭

聖座正義與和平委員會主席雷納托•馬蒂諾樞機主教元月二十五日在梵蒂岡新聞室主持記者招待會,介紹教宗本篤十六世所寫的第一道通諭,《天主是愛》通諭。與馬蒂諾樞機主教一起主持記者招待會的,還有聖座教義部部長威廉•若瑟•萊瓦達總主教,聖座一心委員會主席保祿•若瑟•科德斯總主教,以及聖座發言人納瓦羅博士。

教宗這道通諭結構嚴謹,思想精密,內容更是深湛,含括神學、哲學、教會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術的廣度與深度。通諭全長七十五頁,除了引言和結論之外,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的標題是《愛在創造和救恩史中的一致》,這一部分又分為五個章節;第二部分的標題是《愛德,教會作為愛的團體對愛的實踐》,這一部分又分為六個章節。

通諭開門見山引用聖若望一書第四章十六節的話說:“天主是愛,那存留在愛內的,就存留在天主內,天主也存留在他內”。這就是基督信仰的中心。這個世界有時報仇、仇恨和暴力與天主的聖名連接在一起,為此,通諭所揭示的天主是愛的基督信仰訊息對今天的世界可以說是針對時弊。

教宗在通諭第一部分裏,以神學和哲學的眼光來反省愛的不同層次的意義,他以希臘文中三個與愛有關的字,即男女兩性之愛(eros)、友誼之愛(philia)和共用之愛(agape),來闡述愛的真諦。通諭第二部分則談論如何實踐天主有關愛的誡命。

教宗指出:‘愛’是今天被使用得最多、也最被濫用的字。從語義學看,愛這個字有很廣的意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男女之間的愛,也就是希臘文所謂的 ‘eros’。在聖經中,尤其是新約聖經,愛的觀念往往著重於共用之愛(agape),而把男女之愛(eros)擱在一邊,目的在舉揚那種奉獻自己,以利他人的愛。這樣的思想看法就是基督信仰新鮮的地方。然而,基督信仰的這種思想往往被視為對男女兩性的愛和人類肉體的輕視和唾棄。事實上,天主賦給他所創造的人男女兩性的愛是需要規矩的,也需要淨化和成熟的階段,以免失落它原來的尊嚴,一致把性愛淪為純粹的性衝動和貨物來交換。

通諭強調:基督信仰始終把人視為精神與物質的組合體,兩者水乳交融。只有當人的肉體與靈魂取得完美的和諧時,才能克服性愛的挑戰。於是,愛成了神魂超拔的狀態,永遠脫離了閉關的自我,走向為他人獻出自我的自由。就因為走出自己,奉獻自己,人才又真正地重新找到自己,更好說找到天主。在這樣的情況中,男女兩性的愛使人提升到神魂超拔的境界,進入神的氛圍。從這個角度來看,兩性之愛與共用之愛決不能彼此分離,甚至兩者越是找到正當合理的平衡,越是能夠實踐愛的真諦。那麼,在天主降生為人的愛內,也就是在耶穌基督內,人類兩性之愛和共用之愛達到最徹底的境界。

如果說通諭第一部分是理論,則通諭第二部分便是實際,它談的是愛的實踐。如果人真的愛天主,他必然會愛別人,因為愛別人是根基於愛天主。愛別人不但是個別基督信徒的責任,也是整個教會的職責,教會在它的愛德工作中必須反映天主聖三的愛。通諭指出:教會自從存在初期便度著這樣的愛德生活(宗2,44 -45),後來,很快地,這樣的生活就變為有組織的工作,由執事來負責(宗6,1-6)。隨著時代的演進和教會的傳佈,愛德的工作成了教會的主要使命之一。

教宗在通諭中說:到了十九世紀,教會的愛德工作遭到廣泛的反對,因為這項工作被認為與正義相抵觸,有助於維持現時不公道的社會政治體系,使這樣的體制變得可以忍受,於是不利於反抗起義,無助于建立一個更好的世界。通諭指出:馬克思主義曾指出世界革命是解決社會問題的萬靈藥,馬克思的夢結果幻滅了。教會的訓導,從良十三世教宗的《新事通榆》以致若望保祿二世教宗的《工作通諭》、《關懷社會事務通諭》和《第一百周年通諭》,都越來越關心社會問題,並指出切合時代需要的訓導,以為矯正時弊。教會的這些社會訓導都超越教會本身的範圍,足為全世界分享。

教宗在通諭中提到這些,目的在指出國家和教會的任務有別,國家政府即使有效,也不能認為教會所行的愛德工作是多餘的,因為國家無法照顧全體國民的一切需要,受苦的人所需要的是個人愛德關懷,這不是國家做的到的事。但是教宗警告:教會的愛德工作不能成為社會一般的慈善福利工作。慈善工作是教會生命的自然產物,教會在引領人與基督相會時,基督的愛自然感動人心,人便因此效法基督,以愛還愛。教宗最後強調:愛是純粹的贈與,不帶有任何其他目的或附帶條件。聖保祿宗徒給格林多人寫的信中,有關愛德的頌詞,就是教會行愛德的大憲章(格前13)。

梵蒂岡電台訊,2006年01月25日